背后A热融泡一沫的金个被过度潮的炒作
最近加密圈里RWA(真实世界资产代币化)这个概念火得不行,连高盛、花旗这些老牌金融机构都跟着凑热闹。说实话,这种热度让我想起了2017年ICO疯狂的那段日子。 RWA的故事听起来特别美好——"把房地产、股票、艺术品都搬到区块链上!"在目前流动性收紧的市场环境下,这个故事简直就像沙漠里的绿洲一样诱人。但是作为一个在金融行业摸爬滚打多年的老手,我得说这个牛皮吹得有点太过分了。 记得去年看到BCG那份报告,他们信誓旦旦地说到2030年代币化资产规模将达到16万亿美元。我当时就在想:这些专家是不是把金融发展史里的证券化革命和信息化革命都选择性遗忘了? 1970年代开始的资产证券化浪潮已经教会我们很多。当时银行把房贷打包成证券出售,既解决了流动性问题,又创造了新的投资产品。这个金融创新确实推动了房地产市场的繁荣,但也埋下了2008年金融危机的种子。 现在RWA鼓吹者说的那些所谓创新,比如提高流动性、简化流程,其实都是证券化和信息化早就解决的问题。这就好比有人跟你说发明了"轮子2.0",但实际上他们只是在重新发明轮子而已。 更让人担忧的是监管问题。我认识一位在北京做交易所的老朋友,2019年时他信誓旦旦地说自己能拿到第一批数字货币牌照。结果呢?现在他们公司早就转型做别的业务了。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很多从业者对监管的理解太天真了。他们以为推动立法就是打点几个关系那么简单,殊不知金融监管背后是整个制度结构的博弈。香港最近确实在推Web3新政,但你要真以为香港要All in区块链,那就太不了解政府运作的逻辑了。 从技术角度看,现在的区块链基建还远未成熟。就像2000年互联网泡沫时期,大家都在喊"信息高速公路",但真正的基础设施建设花了十几年才完成。RWA现在面临的情况何其相似。 我比较看好的是那些真正利用区块链特性的项目,比如Maple Finance的去中心化借贷。但那些简单把传统金融产品"区块链化"的项目,多半会成为下一个ICO泡沫。 写这篇文章时我一直在想:为什么这么多聪明人会相信这么明显的金融泡沫?后来我想通了,这和2008年金融危机前的情况很像——当所有人都沉浸在狂欢中时,清醒的声音反而显得格格不入。 RWA确实有它的价值,但绝不应该是现在这种狂热的炒作方式。作为从业者,我们更应该关注那些真正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技术创新,而不是被各种华丽的"万亿叙事"蒙蔽了双眼。金融创新的迷思
证券化的历史教训
监管的现实困境
技术的局限性
结语:保持清醒的头脑
- 最近发表
- 随机阅读
-
- 8月11日加密市场观察:当比特币遇上以太坊的疯狂派对
- 当暴富梦遇上割韭菜:如何避开无牌交易所的陷阱?
- 阿根廷新总统铁腕改革:誓要炸掉央行 比索末日将至?
- 当币安遭遇美国监管铁拳:这对加密行业意味着什么?
- TON生态掘金指南:从Telegram巨量用户池切入的Web3新大陆
- 牛市启航前的生存指南:如何在动荡市场中把握机遇
- 币安战略大转向:弃BUSD转FDUSD,香港监管成关键推手
- 区块链世界的信任困境:当技术理想遭遇现实考量
- 当区块链理想碰撞资本现实:一部让人深思的财经电影
- 10款主流加密钱包横评:哪款最适合你的数字资产需求?
- 奥拉丁:一场颠覆性的金融革命正在悄然兴起
- 深夜思考:当币圈地震时,我们该关注什么?
- 比特币再现下跌魔咒?26000美元关口失守背后有何玄机
- 柴犬币11月底走势前瞻:一场0.000009美元的心理攻坚战
- 卡尔达诺(ADA)蓄势待发:一场即将上演的逆袭好戏?
- OpenAI宫斗大戏背后的商业启示:人性比AI复杂多了
- 市场回暖之际:FXS与BLZ的布局策略解析
- 比特币:一场精心设计的美元危机解救方案?
- 11.27市场观察:加密货币短期调整信号显现
- 加密世界的毒苹果:假钱包产业链大起底
- 搜索
-